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丨基石_缪长喜

  在中国石化行业,知道乙苯脱氢技术而不知道缪长喜的人,即便不是寥寥无几,也是屈指可数。

  原因简单,作为我国烃类脱氢领域的领军人物,缪长喜一直从事在石化行业中最重要的基本有机原料催化剂及成套技术的研发工作,先后承担过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和中国石化“十条龙”攻关等五十余项重大科研项目,为我国石化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开发开放浦东已经整整三十年。上海浦东犹如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上那个加足了马力的引擎,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更是举世瞩目,使这片中国极具发展的潜在能力的热土火得发烫。

  而坐落在陆家嘴金融区和外高桥保税区之间的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在很多人看来有些许居于闹市看庭前花开花落般的宠辱不惊。其实,研究院那份幽静仅仅是表象,如果你跟随缪长喜深入到实验室、中试车间、终端企业,哪怕是所里的办公室、会议室,都可以感觉到中国石化人面对激烈的世界竞争,临战时的那份紧张、急迫和繁忙。

  缪长喜心中有一个石化强国梦。不求名利,不求闻达。他说,自己是中国石化行业薪火传承中承前启后的垫脚石。他常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使命。”而了解缪长喜的人则感叹,中国石化行业能有这样的基石,倚仗的是缪长喜的学养和功底,更少不了的是他的执着和柔情。

  缪长喜衣着简朴,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淳朴的理科男,复旦大学化学系的博士,一个名校博士就业的渠道本可以更宽,但他倒是选择“躲”进了石化行业这座“小楼”,管它春夏与秋冬。

  不过听缪长喜谈自己的工作,才发现石化其实是一个并不浪漫,甚至有些清苦的行业。他要长期在满是瓶瓶罐罐的实验室里上下求索,在大江南北的装置现场栉风沐雨。

  缪长喜进入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工作,第一个研究的课题是“乙苯脱氢制苯乙烯技术”。这是一项既年轻又古老的课题,说其古老,国外公司五十年前就开始研究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说其年轻,我国真正启动大规模研究才是近几年的事情。由于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的关键技术为国外公司所垄断,国内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引进装置,且即便支付了巨额专利费,还是没有办法获得核心技术。

  研究过程自然是艰难和枯燥的,缪长喜如饥似渴地从大量国内外最新资讯中汲取养分,不断充实、提高个人的理论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不懈的努力终于赢得了回报。缪长喜负责研究的GS-08新型苯乙烯催化剂项目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就突破了催化剂固钾、防流失等关键技术,创新性地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催化剂常规使用的寿命短的难题,催化剂的常规使用的寿命创下世界纪录。

  从此之后,中国石化行业便开始引领了世界苯乙烯催化剂的研发方向,并形成了包括催化剂组成、制备、应用方案在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专利技术,从而彻底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

  缪长喜在石化行业的牛事,自然不只一件。缪长喜领衔攻克了三联换热器泄漏这一世界性难题;他借助流体力学计算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及冷模试验,研发了节能降耗新技术,推动我们国家苯乙烯生产技术进入世界领先行列;他主持研发发了新型丁烯氧化脱氢催化剂及工艺技术,使得中国石化的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成套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大规模生产。

  缪长喜的学生介绍说,缪老师遇到工作上的问题,向来是身先士卒,一声令下就带领学生下到反应器里去检修。“反应器密不透风,先要顺着软梯爬下去,里面没光,只能打着手电闷在里面。因为环境艰苦,通常情况下半小时要轮换一次,不过为了抢时间,缪老师常常在下面一‘闷’就是两三个小时,出来的时候脸上沾满了红色的催化剂粉尘,全都成了‘关公’。”缪长喜调侃道:“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拍戏的,凑近看才知道是装填催化剂的。你别看我们都是读书人,真要检修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下到设备里面去。”

  缪长喜说,科研并不是让你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秀技术的,“现场察觉缺陷、处理问题是科研的重要内容,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深入企业第一线。”

  近年来缪长喜负责的项目先后获国家及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技术发明奖18项,申请发明专利461件,授权222件,发表研究论文101篇。

  荣誉也接踵而来。缪长喜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央企业先进职工、中央企业优秀党员、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人员、中国石化集团优秀员、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石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石油石化优秀科技工作人员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对于缪长喜来说,更让他欣慰的是,自己所在的团队,先后获得中国石化青年文明号示范集体、中国石化先进基层党组织、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文明班组等荣誉称号。

  如今,他又带着自己的团队投入了新能源、生物质利用技术的攻关之中。在他看来,强国梦不仅是他们这些石化行业从业者,更是每个科研人员、每个中国人的梦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