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作模具钢

香港已经不告而别我们想和她重逢

产品详情

  的文章,感触颇深。的确,很多香港经典文化已在不告而别了,这也是所有人切身感受得到的,就如我们天天身处的潮流领域。

  犹记得香港潮流的辉煌,本 M 的第一反应就是潮流祖师爷葛民辉,以及其 Busy Work Shop 和 4A 品牌。

  而每当 EDC 与 KP 的 CLOT 每次复刻经典荆棘之时,你心头是不是还会有“初恋”般的触动呢?

  当然,还有一众香港潮流教父级别人物如李灿森、麦浚龙、黄伟文、余文乐等人,和一批国外潮流品牌入驻香港,造就了当年如此辉煌的画面。

  但是,如今的香港潮流文化是不是已经“匹夫不及当年勇”了呢?而它又该何去何从呢?

  不可否认,香港的潮流文化正在渐渐的消退...有人说现在的香港潮流是一味地追随国外的脚步,没有自己的创新精神,有人说是香港潮流文化是在固步自封。

  李灿森曾经谈到香港与台湾潮流文化之间的区别:“我觉得两地的潮流文化不同在于,台湾的年轻人穿着更加大胆开放,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要比香港人更好,相比起来,香港的年轻人略显保守。”

  当然,凡是都要双面看,香港潮流文化的衰落不能直接归咎于“固步自封”,因为有时候坚持着自己的风格也是值得推崇的一件事。

  就如香港潮流祖师爷葛民辉几十年如一日的穿衣风格,他还曾多次笑话自己:“我是潮流祖师爷?我身上哪里潮流了?我这身打扮几十年都是老样子。”

  那如果说到余文乐早期成立的 COMMON SENSE 与如今的 MADNESS 对比,我总觉得早期 CMSS 更具有香港潮流气息,而首家实体店就设在了北京的 MDNS 则更倾向于内地市场。

  那这能不能说是香港潮流开始在向开阔的领域作出改变?亦或是香港潮流正在变味?(各持己见,欢迎各位评论分享~)

  不过也许,香港潮流不及当年,是时代变迁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更为可惜的是,不单只潮流文化在褪色...

  香港文化里不得已提的还有粤语歌曲,虽然当年叱咤乐坛风云的粤语歌曲,如今你也必能随口清唱几句,可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粤语金曲又在哪里呢?

  作为香港乐坛“门外汉”的 M 自认现在已经不太熟悉香港乐坛了,也许久没有听现在的粤语歌了,更不可思议的是种错觉,“如今的叱咤乐坛颁奖典礼只是香港乐坛一个自娱自乐的形式罢了。”

  可是我们编辑部的大东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我并不太认同「香港乐坛已死」这个说法,其实它一直在那里,只不过人们关注的地方变了。”

  这时专注于香港乐坛多年的老粉丝,城市男孩大东开始有点露出抱打不平的语气,“香港乐坛一直在不断涌现新的人才,例如 C AllStar、Supper Moment 之类的乐队也有着不错的成绩与作品,但很多人就只留恋着Beyond,不愿意深入去看如今这个大环境。”

  对于此,支持香港乐坛的 Uli 也表示,大部分人(包括许多香港人)现在聚焦的目光都放在了日韩美欧地区,香港音乐的关注度自然少了。

  因此,我得出的结论其实跟潮流文化差不多,香港文化虽然仍有好的东西出现,但那帮文化的缔造者大部分都习惯了自我陶醉罢了。

  而对于港产片,喜欢电影的 M 就有更多的“苦”要诉说了。首先毋庸置疑的是,香港影视算是冲出了这个仅有 700 多万人口的弹丸之地,来到了内地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其实港产电影很早很早就已经冲出亚洲,冲出世界了,但本质跟来到内地市场完全不是一回事~(image:douban)

  香港影帝“渣渣辉”如今也拿起了屠龙刀,教你如何“装备不花一分钱”。不过,与当年《倚天屠龙记》的豪迈相比,背后甚是荒凉呀。

  曾经登峰造极辉煌一时的香港电影,现在也一去不复返了。武侠仗义的邵氏电影、极致暴力美学的黑帮片、诙谐无厘头的港式喜剧等等,一部部经典之作都陪伴着我们成长。

  ▲不久之前内地重映的《英雄本色》让人无限感叹当年东方好莱坞的辉煌时代(image:douban)

  但这些被贴上“香港味道”标签的电影似乎已经绝迹,随着内地市场壮大,资金与出色的电影人都纷纷流回内地,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水融”怎么看都有些别扭。

  而留在香港本土的电影渐渐分成两派,商业电影质量下降甚至烂得不堪入目,艺术电影则风格与主题日渐阴沉黑暗。

  ▲ 2017 年我十分有幸参加了广州站的「香港主题电影展」,回看了几部造诣颇高的经典港产电影,让我泛起了无限美好的回忆。更感激的是,该次电影展邀请来了我终极偶像许冠文先生作一个分享交流会。

  许冠文也解释和分享了许多关于香港电影日渐走远的看法,其中一点让我记忆深刻,他说道:“香港只有 700 多万人口,而一部电影的制作成本是定数,想要更多的票房,他们就把电影带到了 13 亿人的内地市场,甚至全世界。”

  是的,香港只有区区 700 多万人口,而我想最能为这 700 多万人发声的电影人只有许冠文率领下的「许氏兄弟」了。人称冷面笑匠,喜剧之王周星驰的老前辈,许冠文的喜剧始终致力于香港市井文化,他的电影犹如一面映射香港百态人生的镜子。

  在喜剧的背后,你能够正常的看到最底层,最真实的香港文化。有人说最能体现香港市井文化的无非就是拿拿大哥电话,看看跑马经,打打十三圈。

  而说到打麻将,许氏兄弟电影里也从来不缺乏这一元素,同时许冠杰那首《打雀英雄传》已在我脑中回响~

  然而,麻将元素又何止只出现在许氏兄弟电影里呢?数不胜数的麻将镜头,熟悉港产片的观众应该都能随口道出一二。

  ▲《赌侠》《赌圣》《雀圣》等层出不穷的经典赌片,使刘德华,周润发、周星驰等人堪称“赌神”~(image:douban)

  ▲每逢新春佳节务必重温的《呖咕呖咕新年财》(2002)(image:douban)

  ▲经历了一烂片之后,王晶拍出了《追龙》还算令人满意的作品(image:

  导演编剧绞尽脑汁地想出无数高超、夸张、无厘头的麻将技术,以体现出香港文化对麻将的热爱程度,同时这种喜闻乐道的市井文化也是最能体现香港本根文化的元素之一。

  看到了这里,若想更多方面,更深入探讨关于香港文化的喜与悲,恐怕我们聊个三天三夜也聊不完,所以就下回分解吧~因为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导演已经在外头喊:“现在是广告时间~!”

  上文兴致勃勃地谈了一番香港文化,一向注重香港文化,并深受香港文化影响的 Steppy 同样觉得麻将是一个香港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象征元素。

  由此,Steppy 推出了独家创新设计的麻将潮流单品。极其有趣之余,更是为了致敬如今已经渐行渐远的港式文化,为之出一份力,希望能找到一个机会与她重逢~

  麻将作为传统的中国“桌游”,闻名于世,就算不懂得中文的洋人也能懂得麻将的玩法,麻将上的图案与中文对于外国人来说就是一种图案与图腾形”。

  以现代风格的设计去演绎传统麻将将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这是此次 Steppy 制作麻将的命题。

  ▲每一个麻将的图案都是 Steppy 精心设计的,并不是市面上一般品牌使用的图案(包括大部分你能查到的潮流品牌麻将也不会更改图案的~)

  以具有当代平面设计感觉的几何块面去重新构建麻将上的文字与图案,看似“面目全非”,玩家却能完全读懂,呈现出中文字关于“形”的理念。

  在麻将的收纳方面,传统的麻将收纳方式基本是用麻将盒子,而此次我们设计出了收纳包的方式。用包来收纳麻将,占地少,易携带,潮流新颖,而且内含寓意。这是巧妙地运用了语言的趣味性,广东话“包-赢”,即一定能赢的好意头。

  麻将的中式,现代文化的西化,随充满现代感觉的麻将,附赠的是一本历史悠远长久的(应该比看文章的你年纪还要大吧~),当年对外推广麻将文化的英文小册子,除了见证了历史,还是整个设计概念的一种升华。

  ▲除了装订的钉子略微生锈,透出岁月的痕迹之外,小册子都是处于全新的状态,是当年出口麻将时附赠在麻将里面的。

  十分有幸的是,为得到它,我们拜访了香港现在为数不多的,制作并售卖麻将的老店,最终在名叫“标记麻将”的老字号中与老板交谈得知了这批放在仓库数十载的小册子。

  而麻将的材质正是运用了许多手制眼镜品牌都会选用的赛璐珞(celluloid),如大家熟悉的 YELLOWS PLUS 和我最爱的TVR 。

  赛璐珞材质硬度强、密度高、通透性佳,它拥有其他材质不能够比拟的质感和光泽,许多日本匠人坚持手作,为了把赛璐珞材质发挥到极致,而舍弃掉大批量生产带来的利润。

  虽则许多麻将也是选用赛璐珞材质,但是与另外的品牌麻将不一样的是,Steppy 这次更别出心裁地注重设计感。在麻将的设计上可谓费尽心思,力求打造出独创性的质感,同时这也是对匠人精神的小小致敬吧~

  由于所有图案都是全新设计,款式上的制作难度比传统麻将要高,制作这 50 副麻将用了普通一个麻将工厂做 500 副的时间,所以这次麻将单品只有限量50 副。

  在潮流上,像 EDC 那般记挂着中华文化的仍在少数,所以 Steppy 也算是自觉地成为致敬中华文化的一份子吧,真心希望传统的香港文化乃至粤式等中华文化的精髓能不断地走下去~

  那么,藉着农历新年的来临,你还不赶紧呼朋唤友打上几圈吗?淘口令在这里哟 ¥YoJc0mvBkU9¥

返回顶部